2025国自然,干脆合并“青基”“博士生”,刮骨去毒吧!

国自然博士生项目的设立,一直饱受学界争议,此前,笔者在《国自然博士生项目的设立,会不会加剧学术圈层的固化?》中也提到,局部试点的国自然博士生项目更贴近“杰博”帽子的定向分配,与国自然“培育发现”科研种子的设立初衷相悖。对此,笔者想提出一个“大胆假设”:合并青基与博士生项目,让青年学者在博士生阶段提前入场国自然,与“导师”同台竞技。如此“变动”,会产生何种效果?以下将做一全面、系统分析:

01合并青基、博士生项目,算“宽进”吗?

合并青基、博士生项目,放开青基对博士生的申报限制,意味着在博士就读期间就拥有“青基”申报资格,与“导师”同台竞技。如此“宽进”是对国自然准入门槛的一种“放宽”。如此前《摘“帽子”,国自然要“宽进严出”!》文中所言,现行国自然的“严进”模式会在“进”的环节,受限于名额有限,将许多具有价值潜力的项目和优秀青年科研人员“拒之门外”。在这一点上,合并青基、博士生项目,在“进”的一端确实为更多科研人提供了“宽进”机会。

另,类比目前的博士生项目(以局部试点为主),青基、博士生两类项目“合二为一”,在“进”的环节,破除“杰博”小帽子,做到了“一视同仁”。

02合并两类项目,“宽进”之后会如何?

合并两类项目,客观上扩大了青年储备人才的“蓄水池”,让志在科研的博士生、新进高校教职提前拿到国自然的“入场券”。作为一次极具创新性的“尝试”,其“变动”主要拆分为两步:一是取消“博士生”项目、二是放开博士申青基的限制。如此“宽进”,对学界会产生一系列的连锁反应,具体来说包括以下三方面影响:

第一、围绕科研:

一是放开博士申请青基的限制,降低国自然准入“门槛”,让国自然项目资源向“学有余力”的种子选手倾斜。是对“合并”前的博士生项目资源的重新统筹与再分配,在提升项目资助效能的同时,将进一步加大博士生科研志趣的培育力度。

据了解,目前国自然的青基申报已有此类规定(在青基项目申请人条件一栏,允许2名正高科研人员联合推荐的在职博士生申报青基),但对正攻读研究生学位的人员仍未开放“青基”的申报权限。

二是利于现有科研评价体系的完善。合并两类项目,在提升国自然资助效能的同时,博士、新入职青椒等青基新生力量的“提前入场”,为现有国自然评审队伍“充能造血”。先有年轻一批科研骨干力量的持续性培育,才能系统性优化现行国自然项目评审及后续结题考核环节,进一步改善目前科研项目评审专家“青黄不接”的现状。

而这一改革风向,在窦贤康接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时就早有迹象:此前,在接受媒体采访时,谈及机构改革对基础研究的影响,窦贤康表示:“青年人才是科研的主力军,科学界是“不能讲究头衔的”,要给到青年科学家更多资助,要让最有活力的科学家得到稳定支持”。他坦言,“如果我们设立的评选项目不科学,没有形成良好的评审机制,最优秀的人得不到有效支持,对中国基础研究的影响是巨大的。”

第二、围绕“学者”:

合并两类项目,于学者而言,“提前入场”就是“机遇前置”。坊间总流传着一句:“青基是学者评副高的一块‘敲门砖’。”且不论此类言论与实际匹配与否,“提前入场”确实能在某种程度上扩大学界新生力量的支持“机会”,博士、新入职青年教职等群体在科研方向、项目申报及后续个人学术发展上会获得较大发展空间。

再者,在年龄问题上,合并两类项目、“提前入场”,或能打破桎梏广大学者的“时间魔咒”,有力破除了35岁不中青基、35岁未能教职之类的年龄困境。据悉,目前,超龄博士申青基,仍然面临“35岁”的年龄大关。

二是利于现有科研评价体系的完善。合并两类项目,在提升国自然资助效能的同时,博士、新入职青椒等青基新生力量的“提前入场”,为现有国自然评审队伍“充能造血”。先有年轻一批科研骨干力量的持续性培育,才能系统性优化现行国自然项目评审及后续结题考核环节,进一步改善目前科研项目评审专家“青黄不接”的现状。

而这一改革风向,在窦贤康接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时就早有迹象:此前,在接受媒体采访时,谈及机构改革对基础研究的影响,窦贤康表示:“青年人才是科研的主力军,科学界是“不能讲究头衔的”,要给到青年科学家更多资助,要让最有活力的科学家得到稳定支持”。他坦言,“如果我们设立的评选项目不科学,没有形成良好的评审机制,最优秀的人得不到有效支持,对中国基础研究的影响是巨大的。”

第三、围绕“国自然”也是最为重要的一点:

合并青基、博士生项目,让青基与学者评聘考核直接“脱钩”,在破除青年学者35岁年龄危机的同时,让国自然真正回归“项目”属性本身。

博士生与导师“同台竞技”,在扩大项目覆盖面的同时,青基(项目)不再成为高校评聘考核教职的“硬性指标”。让博士生与青年教师“大锅烩”,统一为青年科研力量一个群体,让项目中不再混杂毕业的困扰与非升即走的危机。高校教职的评聘考核难以再“唯项目”,国自然项目纯粹只为“科研”设立,博自然、青基的“帽子”虚名自然不攻自破。故,该假设或可让目前的国自然青基、博士生项目成为“最公平公正”的项目,当撇去青基、博自然的“帽子”浮名,国自然将真正实现用“项目”论高下、以“科研”论短长。

但需要注意的是,在上述三大影响之外,两类项目合并后,仍存在一些“问题”不能忽视。

一、博士生“申青基”,对博士群体自身的“科研实力”有明确要求。与导师“同台竞技”,在读博士群体能否在兼顾学业的同时,发力科研需再三考量。另,此前国自然的“冲量”现象或会受博士群体的“宽进”进一步加剧,单就项目筛选评审而言,若合并项目落地,国自然“短期收益”不甚明显。

二、合并国自然两类项目,实际利好头颈部“玩家”。博士生与导师“同台竞技”,项目资源或进一步流向“资源垄断阶层”(头颈部玩家:院士子弟、大佬门生),助推“强者愈强”进一步“固化”。

国自然本着“培育创新种子”初衷,设立本科生、博士生项目,让“学生”在求学阶段就可提前获取“科研机会”,重“培养”却无形中再造了诸多“小帽子”,而面向广大教职设立的青基项目在实际中却被赋予“项目之外”的诸多含义(比如:无青基不副高、无项目不教职等),“唯项目”成学界“风尚”。基于此,笔者提出上述合并青基与“博自然”的大胆假设,固然,该“假设”落实有一定负面效用,但“刮骨去腐”,国自然改革迫在眉睫。这一大胆“假设”作为一种“宽进”,能真正让“学有余力”的博士生、苦“青基未中”的青年学者真正获利:以“项目”论高下,用项目“提前入场”。

另,笔者认为,若该假设有望真正落地,有两点仍需考虑:如何平衡好学术“人情”与“鼓励创新”的天平?科研项目资源如何分配?这些均需进一步的政策、体制改革加以系统性的优化。

声明

蔚青学者注明稿件为其他媒体的文/图等稿件均系转载,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目的,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真实性,如转载稿件涉及版权等问题,欢迎作者与我们来函联系。稿件来源标注为“蔚青学者”的所有文字、图片、音/视频稿件,版权均归蔚青学者所有,任何媒体、网站或者个人未经本站协议授权不得转载、链接、转贴或者以其他方式的复制发表,已经获得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,网站,在使用时需注明稿件来源:蔚青学者。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。